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发布。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自动化系许德智教授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资助领域为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与控制技术,项目直接经费为200万元。
打开许德智的简历: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曾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江苏省优博、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A类)”;曾获储能行业最具开拓创新人物奖(储能领跑者联盟)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内的各类科技奖励、荣誉10余项;主持国家级和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46篇;参与出版教材和主要译著3部;任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中国电力》、《浙江电力》、《电气应用》、《电气技术》的客座编辑/编委,同时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多个专委会委员。
以少年初心为指引,笃行求学自强不息
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除了生活中的某个契机,有时候更是来自初心的力量。回想当年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许德智对大学的专业并不了解,“想着自己以后也要像新闻报道里的那些科研人员一样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在选专业的时候,他一眼就被“自动化”三个字吸引了,感觉挺‘高大上’的,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专业。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进入大学以后,许德智对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随着专业知识面的拓展,越发觉得仅仅依靠本科阶段的积累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至此,继续深造的念头油然而生。
硕士阶段,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运行与先进控制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自己确定了“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这一研究方向。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先进控制和故障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不透明性、时变性、非线性等特征,给其先进控制技术和故障诊断带来了很大挑战。这种挑战也更加激发了他的科研兴趣,从此坚持着科学研究的道路,在这一研究方向上默默耕耘,并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3年底,许德智完成了博士学业。出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怀揣一颗对科学研究炽热的心,2014年初他加入了江南大学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千千万万青年教师中的一员,继续从事着故障诊断与先进控制方向的研究工作,并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将研究对象进一步聚焦为现代电力系统。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科研探索孜孜不倦
江南大学强大的科研平台、一代又一代江南人的奋斗精神,这些给他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引领作用。谈到科研之路,他感慨道“一路走来,有辛酸也有喜悦。”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熬夜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纵使这样,他依然没有忘记初心。
多年来,他坚持以国家需求为科研指向,立足个人研究兴趣精准把握领域前沿,坚持把解决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作为自己的科研价值追求。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而电池、电机、电控等都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因此,他致力于规模化电动汽车储能接入的微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重点解决电动汽车储能汇聚与有序充放电技术、电动汽车并网集群控制技术、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等核心科学问题,通过高效和快速接入多种能源,使各类电动汽车、储能设备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有序协调运行,缓解分布式能源的间歇性接入电网问题,同时增强突发大范围紧急事件情况下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在他的科研历程中,曾经历过两次转折。第一次是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他对数据驱动控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我摸索,研究不断深入,最终形成了观测器架构下的无模型自适应约束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至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多智能体系统的无模型自适应约束控制等方面。第二次是在2014年,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工作之后,他发现分布式储能领域的协调运行、故障诊断与控制方面学术界探究较少,在新能源领域锚定分布式储能系统协调运行与控制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初见成效,成果不断落地,得到了领域及行业内学者专家的支持与认可。他的研究工作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资助。
“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许德智一直秉承的科研思想,他与国家电网、科研院和企业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参与开发的储能电站PMS、储能PCS、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等成功在国家电网连云港港口岸电示范项目中得到实践应用。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在教学方面,许德智承担了多个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许德智认识到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心。“绝大部分学生主观上是愿意去学习的,年轻人也很有想法,只是可能有时候他们无法将知识点联系起来,逻辑不是很清晰。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帮助他们梳理脉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举例描述,或论证阐述。”同一门课程,每讲授一次,面对的是不同知识面与理解力的学生,这也促使他要以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知识点,所以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他将这理解为“教学相长”。“在科研和学习中,许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无论是大方向还是小细节都能给予我们耐心细致的指导,经常和我们讨论问题到深夜,让我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问题”。他的研究生张伟明说。
“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式可能决定了一个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爱程度”,这是他在求学过程中总结得出的经验。对于师生关系,他有自己的见解。许德智一直坚持以朋友的角色存在,而不是一味地以师长的身份去说教学生。“以一个平等身份去与学生交流,才会让学生有亲切感,避免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厌恶学习,而朋友自然是最好的身份。”在活动中,他会和学生一起为他们的同学加油打气;在课间休息时,他会走下讲台和学生聊聊他们喜欢的书籍、电影和音乐,聊聊学生爱听的就业、考研等事情,给他们提供一些方法策略。
在学生遇到学业、生活上的压力诉求时,他会像朋友一样带着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张伟明表示,“在生活中,许老师更像是我们的兄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许老师都会安慰鼓励我们,让我们觉得再大的困难都没什么大不了,总会过去的。” “教师,除了教书,更要育人,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学生误入歧途。”作为一个老师和科研工作者,他真心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方向、做强一件事,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前沿科技,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以德立身,以智为擎。一直以来,许德智总是在科研中极尽精微,在教学中对学生以友相待,坚持“德”“智”兼修。既要做有用有趣的研究,更要做有德有趣的教师,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大朋友”。